杭州爆米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倉前街道伍迪中心2幢9層903
0571-89935007
往年易發生小麥全蝕病地塊綜合預防技術方案
小麥全蝕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土傳維管束病害,對往年發病地塊具有“重茬加重、連作高發”的特點,若防控不當,易導致小麥根系腐爛、植株枯白穗,嚴重影響產量與品質。針對此類地塊,需構建“源頭控病、全程防護”的綜合預防產量,具體技術措施如下:
一、播前預防:切斷病原菌傳播鏈
播前防控是降低病原菌基數的關鍵,核心圍繞“土壤改良、種子處理、茬口調整”三大環節展開。
1. 土壤消毒與肥力調控:對發病嚴重地塊,播前每畝可選用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-3公斤,與細土30-40公斤混合均勻后撒施,或用30%苯醚甲環唑·丙二醇醚懸浮種衣劑500倍液灌根處理,抑制土壤中病原菌活性;同時增施腐熟有機肥(每畝2000-3000公斤)與生物菌肥(含枯草芽孢桿菌、木霉菌等,每畝100-150公斤),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,增強土壤抗逆性,減少病原菌滋生環境。
2. 種子精準包衣:選擇含硅噻菌胺、戊唑醇等有效成分的種衣劑,按照藥種比1:500-1:800的比例進行包衣,確保種子表面形成均勻藥膜。例如,使用2.5%硅噻菌胺懸浮種衣劑,每100公斤種子用藥200-300毫升,可有效預防病原菌從種子萌發期侵入,降低苗期發病概率。
3. 科學調整茬口:避免小麥連作,與非禾本科作物實行2-3年輪作,如種植大豆、棉花、油菜等。輪作可打破病原菌的寄主循環,減少土壤中病原菌積累,尤其對連年發病的重茬地塊,輪作是成本低、效果穩的基礎防控手段。
二、生長期防控:阻斷病害擴散路徑
小麥生長期需根據生育期特點,結合病情監測,精準采取化學防治與農藝管理措施,防止病害擴散蔓延。
1. 苗期藥劑灌根:小麥3-5葉期是病原菌侵染根系的關鍵時期,對往年發病地塊,可選用30%苯醚甲環唑·丙二醇醚懸浮劑1500倍液,或25%戊唑醇水乳劑2000倍液,每畝用藥液30-40公斤,采用噴淋或灌根方式施藥,重點噴灑小麥根部及周圍土壤,形成藥劑保護帶,阻止病原菌侵入根系。
2. 返青拔節期土壤處理:返青后小麥根系活力增強,病原菌易隨養分吸收侵入維管束,此時可結合追肥,每畝撒施5%井岡霉素水劑200-300毫升(與細土混合),或用43%戊唑醇懸浮劑30-40毫升兌水30公斤,順壟噴霧于根部土壤,抑制病原菌在土壤中的活動與擴散,同時配合追施氮磷鉀復合肥(每畝20-25公斤),增強植株抗病能力。
3. 孕穗期重點噴霧:孕穗期是小麥全蝕病癥狀顯現的關鍵階段,若發現田間有零星發病植株,需及時選用40%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,或25%丙二醇醚·己唑醇懸浮劑1500倍液,每畝用藥液40-50公斤,重點噴灑植株基部與根部土壤,每7-10天噴1次,連噴2次,可有效控制病害擴展,減少白穗率。
三、收獲后清潔:降低次年發病基數
收獲后田間殘體是病原菌越冬的主要載體,需通過清潔田園、深耕翻土等措施,減少病原菌留存。
1. 徹底清除病殘體:小麥收獲后,及時將田間的病株、殘茬、落葉清理干凈,集中燒毀或深埋(深度不低于30厘米),避免病原菌隨殘體在田間越冬,降低次年初始侵染源數量。
2. 深耕翻土調整土層:對發病地塊進行深耕(深度25-30厘米),將表層帶菌土壤翻至下層,下層無病土壤翻至表層,破壞病原菌的生存環境;同時結合冬灌,降低土壤含水量,抑制病原菌越冬活性,為次年小麥播種創造健康的土壤條件。
通過以上“播前控源、生長期阻擴、收獲后清殘”的全程預防措施,可有效降低往年小麥全蝕病發病地塊的病害發生風險,保障小麥生產安全。在實際應用中,需結合當地氣候、土壤肥力及病害發生程度,靈活調整技術參數,確保防控效果最大化。
爆米花生活
關注
188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