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爆米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
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倉前街道伍迪中心2幢9層903
0571-89935007
秋播在即,萵筍種植避開3大誤區,也能粗壯高產!
秋播萵筍的關鍵,就在于摸準它的“脾氣”。避開這些坑,你家萵筍也能莖稈粗壯、脆嫩多汁。
九月下旬到十月中旬,正是秋萵筍種植的黃金時期。不少種植戶發現,自己種的萵筍總是細長瘦弱,還容易提前抽苔開花。其實啊,種萵筍就像照顧孩子,得懂它的生長規律。今天就給大家聊聊秋萵筍種植中最常見的三大誤區,記牢這些,保你今年的萵筍產量翻番!
誤區一:播種時間“隨便定”,溫度控制不當
秋萵筍對溫度特別敏感,溫度太高太低都會出問題。很多農戶種萵筍抽苔,第一個原因就是播種時間沒選對。
萵筍最喜歡的生長溫度是15-20℃。高于25℃容易抽苔,低于5℃又會被凍傷。所以南北方的播種時間要拿捏準:南方地區(長江以南)建議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種植;北方地區(華北、東北)則要提早到8月下旬到9月初。
有經驗的種植戶有個小竅門:看小區里的梧桐葉開始發黃,早晚穿外套不覺得熱時,就是種秋萵筍的好時機。現在九月底,正是南方種植的好時候!
溫度控制也要上心。苗期溫度超過28℃,就得給育苗盆搭個小遮陽網;溫度低于10℃,要移到陽臺內側或蓋薄膜保溫。別讓萵筍在溫度驟變中受罪,否則它一生氣就抽苔給你看。
誤區二:水肥管理“一鍋端”,不懂分期調控
施肥不當是萵筍空心的主要原因。很多人種萵筍愛施氮肥,結果葉子長得旺,莖稈卻細細的,還容易空心。
萵筍是吃肥大戶,但各個階段“口味”不同。生長前期可以適量施氮肥,促進葉片生長;但進入蓮座期后,就要控制氮肥,增施磷鉀肥。定植后20天左右,澆施磷酸二氫鉀溶液(1:1500兌水),10天一次,連施兩次,能讓莖稈更粗壯。
澆水更是門學問。萵筍肉質莖肥大期水分必須均勻,切忌忽干忽濕。土壤濕度保持在60%-70%最為理想。采收前10天要停止施肥,但要多澆水,這樣萵筍更脆嫩,不會發苦。
誤區三:種植密度“太隨意”,忽視光照空間
不少人舍不得間苗,結果萵筍擠在一起長不粗。萵筍需要足夠的生長空間,過密會導致光照和養分競爭激烈,影響莖部發育。
合理密植是關鍵。地栽萵筍建議行距30-35厘米,株距25-30厘米。陽臺盆栽的話,30厘米深的盆最好只種一棵,別貪多。每株萵筍都要有足夠的空間舒展身心,才能長出粗壯的莖稈。
移栽時機也要把握好。不要苗太小或太老時移栽:太小了根沒長好,太老了容易抽苔。一般苗齡20-25天,長出5-6片真葉時移栽最合適。移栽時帶上土坨,因為萵筍根脆,別弄散了。
額外加餐:兩個小技巧讓你種萵筍更得心應手
選對品種是成功的一半。秋萵筍一定要選耐寒晚抽苔品種,比如“三青萵筍”“耐寒白尖葉”。別買春萵筍種,否則種下去10天就抽苔,結不出脆嫩的筍。
及時采收很重要。當萵筍主莖頂端與最高葉片的葉尖相平時,就是收獲適期。別等葉子發黃才收,那時萵筍已經空心發苦了。采收時用刀從根部1厘米處切斷,收完后還能長側芽,側芽長15厘米又能收一次。
種萵筍確實需要耐心,但更重要的是方法。避開這三大誤區,你也能種出粗壯高產的秋萵筍!
體壇視界
關注
187370